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科普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5-11-17 10:42 来源:武汉科技报
武汉科技报讯(见习记者 廖相博 通讯员 高笛 陈长丽)“终于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院士爷爷不仅把日食、月食的原理讲得明明白白,还教我们怎么分辨科学传言的对错,能和这样的科学家面对面聊天,太幸运了!”五年级学生、武汉科技小记者王雄鋆难掩兴奋,刚刚结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的交流,他心中积压许久的科学困惑,终于有了清晰又易懂的答案。

这一幕充满求知欲与暖意的对话,发生在“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科学节·武汉专场暨2025年湖北省科普嘉年华”活动现场——11月15日,这场专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打造的沉浸式科学盛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正式启幕。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了七大版块,以丰富的内容凸显科学的多样色彩,为参与者搭建起探索科学的桥梁。15名武汉科技小记者深入现场,既与科学大咖近距离对话,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为自己的成长播下科学种子。

和王雄鋆一样,在与武向平院士的互动中满载而归的,还有武汉科技小记者吴澜。交流环节里,她率先举手提问:“为什么月球永远只露一个面,暗面始终看不到?”武向平院士用“潮汐锁定”原理耐心解答,结合地月引力的共同作用,让她瞬间解开了天文疑惑,也读懂了科研探索的不易。随后,两人还围绕AI与科研的关系展开探讨:院士认为AI或可解答大部分已知知识,吴澜却坚持“AI无法替代人类情感纽带”,她事后坦言:“AI能把知识点挖得很深,却没有创造性观点,这让我真正明白,科学家的独立思考有多珍贵。”

而王雄鋆的收获远不止于与院士的对话。作为曾经的桥梁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他在活动“科创荟”版块中,不仅重温了拱桥、斜拉桥等4类桥梁的构造知识,更首次见到病毒与人体结构标本,他说:“直观看到病毒对人体的危害,还学会了实用的预防方法,比书本上的知识生动太多了!”
事实上,“零距离”院士交流只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不同年龄段的小记者,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乐趣。6岁半的贾会一一进现场,就一头扎进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展区,对着各类昆虫标本反复观察,听工作人员讲解标本背后的故事,临走前还念叨:“以前没来过这么有意思的植物园,希望以后还能来!”11岁的贾维依则被“创新展”的星空科普内容牢牢吸引,她直言,此前只在网上查过星空知识,这次线下不仅第一次见到卫星模型,还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星际两端通话要等很久”,这些新鲜知识让她忍不住直呼“太神奇”。活动现场的丰富体验,更让每一位参与者目不暇接。
启动仪式上,人机共舞《闪耀明天》、实验秀《科学嗨起来》率先拉开序幕,瞬间点燃全场热情;“科创荟”与“创工坊”里,小记者们亲手搭建贯木拱桥、参与“孙悟空大战病毒”互动游戏,在动手实践中收获探索的快乐;“创新展”中,“墨子号”量子卫星、“力箭一号”火箭、碳离子治癌装置等模型整齐陈列,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到前沿科技;“嗨剧场”的科普舞台剧与实验秀,更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入趣味艺术,让原本枯燥的原理变得易懂又好记。

“参加小记者联盟3年,从不敢主动和人交流,到能大胆向院士提问,我的变化太大了!”吴澜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小记者的心声。这场科普嘉年华,不仅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到了鲜活的科学知识,更在与科学家的对话中,读懂了坚持与探索的科学精神。如今,一粒粒好奇与求知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正朝着未来科学的广阔天地,奋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