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工作站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热点科普

“医”说就懂 | 全国禁毒日:医疗麻醉or娱乐滥用?“笑气”的真相

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科普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5-06-26 14:20 来源:科普中国

  笑气,化学名一氧化二氮(N2O),是一种无色、微甜的无机气体,1772年由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首次合成,1799年汉弗莱·戴维发现其麻醉和致幻特性。常温下稳定,加压易液化,能助燃(高温下分解为氮气和氧气)。笑气早期被应用于十八世纪欧洲的宴会中,施放此种气体,会使得参加宴会的来宾情绪上更高涨,其原因是笑气可以使人丧失痛觉、感到欣快、致人发笑,但同时仍能保持清醒的意识,在医疗上使用为吸入性全身麻醉镇痛剂。由于笑气吸入可产生欣快感,在盲目追求刺激的青年人群中容易流行。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笑气的应用领域

  医疗领域

  -牙科麻醉:与氧气混合用于拔牙、手术镇静(浓度30%-50%)。

  -产科镇痛:分娩时减轻疼痛(如“笑气无痛分娩”)。

  -急救镇静:对焦虑患者短期使用。

  (注:医疗笑气需严格控量,由专业麻醉师操作)

  食品工业

  - 奶油发泡剂(如咖啡奶油的“气弹”),因能快速膨胀且无毒残留。

  工业与科技

  - 火箭推进剂氧化剂、赛车助燃剂。

  - 半导体制造中的保护气体。

  笑气为何会让人上头”?

  当直接吸入高浓度笑气时,会快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 短期效果(持续约1-2分钟):

  - 欣快感、不受控制的大笑(故名“笑气”)。

  - 头晕、幻觉、听觉扭曲(如声音变遥远)。

  - 肢体麻木、动作协调性下降。

  - 滥用方式:

  - 灌入气球吸食(“打气球”),或直接用钢罐吸入。

  - 常混合酒精、大麻等,风险倍增。

  笑气滥用的危害

  长期或大量吸入会导致不可逆损伤!

  神经系统损害

  - 抑制维生素B12代谢,损伤髓鞘(神经细胞的“绝缘层”),导致:

  - 手脚麻木、刺痛(类似“戴手套/袜套”感)。

  - 瘫痪、大小便失禁(脊髓病变(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障碍(抑郁、焦虑、幻觉、狂躁等)。

  血液与器官损伤

  - 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导致)。

  - 缺氧窒息(吸入纯笑气时挤占氧气)。

  - 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皮肤色素沉着等

  社会危害

  - 成瘾性强,戒断后易复吸。

  - 为购买笑气,部分滥用者倾家荡产或犯罪。

  急救与治疗、预后

  立即停止吸入,转移至空气新鲜处。

  若昏迷:保持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拨打急救电话。

  医疗干预

  - 大剂量维生素B12注射(修复神经)。

  - 高压氧治疗(改善缺氧)。

  - 长期康复(部分神经损伤无法逆转)。

  预后

  - 早期、轻度损伤,及时去除吸食诱因并规范治疗,有可能康复。

  - 若出现严重不可逆损伤(如脊髓神经损伤致瘫痪 ),治疗效果不佳,会遗留明显功能障碍,影响生活。

  特殊风险群体

  - 孕妇: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 青少年:影响大脑发育,损伤认知功能。

  - 慢性病患者(如贫血、心肺疾病):症状加重,甚至致命。

  预防与法律警示

  - ? 笑气不是“无害嗨药”!我国已将其列为危险化学品,非法贩卖可判刑。

  - ? 拒绝诱惑:勿因“朋友推荐”或“好奇”尝试,一次滥用就可能成瘾。

  - ? 寻求帮助:若发现亲友滥用,联系戒毒机构或心理医生。

  常见误区澄清

  ? “医疗用的,所以安全”→ 医用笑气严格稀释,滥用者常吸入高浓度工业笑气(含有毒杂质)。

  ? “偶尔玩一次没事”→ 已有案例显示,几次吸食后终身瘫痪。

  ? “天然提取的无毒”→ 笑气是化学合成气体,与“天然”无关。

  注意:

  笑气虽名为“笑”,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笑气带来的“快乐”是虚假的,而它夺走的健康是真实的!

  希望大家提高警惕,珍爱生命,远离笑气!

  作者:周进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主管治疗师

  审稿:胡雪艳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编辑:陈雅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