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工作站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科学大观园

航天 | 视觉盛宴的「传送者」——中星

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科普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5-07-11 11:15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无论是在边远山区,还是在万里海域,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户外,一副卫星天线,就能让你我跨越时空,共享电视直播的每一个燃情时刻,这背后,是我国自主可控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网络在默默支撑。2025年6月20日,中星9C卫星发射成功,我国在轨广电专用传输卫星和直播卫星已全面完成国产星“列装”。

6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9C卫星

  中星卫星的在轨工作和信号传输,让地球上的亿万观众通过家中的电视、随身的手机,尽享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更是一直为历年历次国家重大广电安播任务保驾护航,中星卫星可谓是视觉盛宴的“传送者”。

  中星:这型卫星有哪些特点?

  专用于广电通信的中星几乎都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一类,之所以称它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因为中星的轨位是在赤道上方约36000公里的位置,其转速周期和地球的自转是保持严格同步的,对地球是相对静止的状态。不仅如此,中星的天线设计也会根据不同的信号站点而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增强部分功率,中星在轨工作时也无需频繁地移动天线方向。然而,在宇宙空间中,中星的运行位置也会受到太阳、月亮及地球的非球形引力摄动和拖拽,卫星的位置也会有平移,这就需要航天科技工作者对在轨的中星进行定期“位保”,即位置保持,从而把卫星拉回到原来的位置,保持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准确。

中星在轨示意图

  中星:如何让我们看到电视节目

  电视信号的传送过程类似一束光的反射过程。电视台现场拍摄的画面,就相当于制作了一个光源,通过光缆把这束光送到卫星地球站,再通过技术系统将这束光送给天上的卫星,而在天上在轨工作的中星如同一面镜子,会将这束光反射到地球上的指定区域,从而实现广电信号的区域覆盖,这样,地球上的观众就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了。中星一直通过这样的信号传输方式,为历年历次国家重大广电安播任务保驾护航。例如每年的两会开幕和闭幕直播、每年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直播、历届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直播以及周年国庆阅兵直播等等,这些重要历史时刻的广电直播都需要中星的“传送”和航天科技人员的值守。

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示意图

  中星在轨示意图

  中星:和电视里的“上星”频道有什么关系?

  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会看到电视画面左上角某某卫视的标识,比如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这些频道统称为“上星”频道。这些频道的信号就是由中星系列卫星传输的。当前广电专用卫星可以分为传输卫星和直播卫星两类,它们的传输方式是不同的,其中传输卫星是由各地球站通过集体上行的方式将电视台拍摄的信号发送到中星上,中星再向地面的各接收站去发送,地面接收站再通过地面的光纤向各个方向传输,而直播卫星主要是满足偏远地区用户的需求,各地球站将信号发送到中星上,偏远地区的观众通过安装“小锅盖”来接收信号,哪怕是在茫茫大海这样光纤到达不了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小型天线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中星:如何完成从标清到4K?

  通过广电专用卫星,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服务能力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从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广电领域多个“首次”。1988年3月7日,我国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发射成功,国产卫星首次用于传送模拟制式的中央电视台第1、2套电视节目和中央台、国际台30套广播节目。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第3/5/6/8套电视节目首次采用数字压缩技术, 通过中星五号卫星加密传送,大幅提高了传输效率。2018年9月,中央电视台央视作为全国首个4K超高清电视频道通过中星6A卫星传输,2025年3月28日,全国首个省级4K频道——北京卫视4K超高频道——正式在中星6E卫星播出。电视节目画质的提升,必然会让带宽随之增长,而在卫星上带宽资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航天科技人员去使用高阶调制技术传输信号,提高下行覆盖能力。

1988年3月7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发射成功

  中星在轨示意图

  利用中星卫星进行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航天科技与广播电视技术相融合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和骄傲。如今,在轨的中星系列卫星一起翱翔太空,不断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视听生活的需要。

  (作者:高洁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社公众号 中国卫通宣传片 《点亮航天+》 把关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 贾阳)

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