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协动态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热点科普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科普100问

忍不住总看手机?大脑可能已悄悄“成瘾”

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科普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5-09-19 09:52 来源: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你是不是总忍不住看手机?明明没有消息,却还是习惯性地解锁屏幕、刷朋友圈、看短视频?科学家们发现,这种“过度使用智能手机”(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ESU)的行为,在某些人身上可能表现出类似“成瘾”的特征。

  最近,在一项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5年6月发表于《人类行为计算》(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的论文中,他们让25名年轻人停止使用智能手机72小时,并在这期间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他们的大脑,观察他们对手机相关图片的神经反应。

  实验是怎么做的?

  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是“过度使用手机者”,另一组是“正常使用者”。

  他们在戒断手机前和戒断72小时后分别接受大脑扫描。

  扫描时,他们观看三种类型的图片:中性图片、关机手机图片、正在使用的手机图片。

  研究人员特别关注大脑中与“渴望”“奖赏”“冲动控制”相关的区域。

  发现了什么?

  行为上:戒断72小时后,参与者并没有报告明显的情绪变化或更强烈的“渴求感”。这说明短期内戒手机并不会让人明显“难受”。

  大脑活动上: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看到手机图片时,大脑中前扣带回(ACC)和伏隔核(NAcc)的活动增强了——这些区域与“渴望”和“奖赏”密切相关。

  看到“正在使用”的手机图片时,大脑中视觉处理、注意力控制和抑制冲动的区域(如顶叶和额中回)活动反而下降了。

  神经化学层面:这些大脑活动的变化与多巴胺(D1)和血清素(5HT1b) 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这两种神经递质在成瘾行为中扮演关键角色。

  这意味着什么?

  “我没觉得很想手机”≠“大脑没变化”

  哪怕你口头说“不想”,大脑也可能在悄悄加大对手机线索的关注,就像馋猫假装不想吃鱼,可鼻子却已经动了。

  手机习惯和成瘾有点像

  大脑的反应模式,和人们在戒烟、戒酒初期时看到的情况有些相似。说明“手机依赖”和传统的成瘾行为,可能存在共通的神经机制。

  短期“断舍离”也有价值

  虽然三天不碰手机不会让人立刻“清心寡欲”,但大脑的确开始调整对手机的“敏感度”。这为未来设计数字健康干预(比如“周末无手机日”)提供了科学依据。

  给你的三个小建议

  尝试“短期实验”:不妨试试一个周末关掉手机,或者只保留必要的通话功能。

  用替代活动“填空”:运动、阅读、朋友聚会,能帮你缓解那种“不自觉想摸手机”的冲动。

  别忽视严重情况:如果手机影响到睡眠、人际关系或学习工作,不妨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我们常以为“玩手机就是小习惯”,但科学告诉我们,它已经深深嵌入了大脑的奖励与注意系统。72小时的“离线生活”虽然不一定让人立刻觉得不适,却能让大脑的电路开始重新“校准”。

  这项研究首次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了“手机戒断”对大脑的影响,为我们理解智能手机成瘾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对手机“上瘾”,不妨试试偶尔放下手机,给你的大脑放个假吧!

编辑:赵雪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