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工作站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热点科普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科普100问

明明出伏了,为啥天气还是如此闷热多雨?

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科普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25 17:22 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一共30天。不是说三伏天最热吗?为什么已经出伏了,天气还是如此闷热多雨?这意味着今年会有“秋老虎”吗?
  为什么出伏了,还如此闷热多雨?告别了“三伏”,是不是意味着告别了夏天呢?专家表示,理论上说应是如此,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不会马上凉爽。
  伏天结束了,为何还如此闷热?副热带高压最后的倔强
  三伏天的酷热主要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暖性高压系统,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导致天气晴朗少云、日照强烈,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迅速转化为热能,形成持续高温。
  尽管出伏标志着三伏天结束,但副高并不会立即撤离。在8月下旬至9月初,副高常出现阶段性北抬或南退,其边缘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导致闷热感加剧,“高温高湿”的组合,正是副高控制下的典型特征。
  地面“余热效应”
  夏季白天长、日照强,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散失的热量,热量在土壤和水体中不断积累。
  出伏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但地表储存的热量仍会持续释放,形成“余热效应”。这种热量的延迟释放,使得气温在出伏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维持高位。
  已经出伏,为何还这么多雨?
  冷暖空气拉锯
  出伏后,北方冷空气逐渐活跃,而南方暖湿气流仍较强盛。当冷空气南下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时,就会形成稳定的降雨带。
  2025年8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受高空槽东移影响,冷空气自西北向东推进,与副高输送的暖湿气流在华北、江南等地相遇,导致大范围降雨。
  副高边缘的持续影响
  出伏后,副高虽逐渐南退,但其边缘的暖湿气流仍与冷空气频繁交汇,导致降雨持续。
  频繁降雨对气温的影响呈现两面性:
  降温
  降雨通过蒸发吸热降低地表温度,削弱高温强度。
  湿度
  降雨后空气湿度上升,若气温未显著下降,反而会加剧闷热感。例如,南方地区在降雨间歇期,因湿度饱和,体感温度可能比实际气温高3-5℃。
  会有“秋老虎”吗?
  所谓“秋老虎”,气象学上指处暑节气后连续5天最高气温≥35℃的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
  副高再次北抬
  “秋老虎”的形成与副高再次北抬密切相关,当副高控制区域晴朗少云时,地面辐射增温强烈,白天气温可飙升至35℃以上,而夜间因湿度较大,散热缓慢,形成“昼烤夜焖”的闷热模式。
  “秋老虎”的气象特征
  气温高、湿度低,与三伏天相比,“秋老虎”期间空气湿度较小,但日照强烈,紫外线辐射强,易导致皮肤晒伤。
  昼夜温差大
  白天酷热难耐,夜间因辐射降温明显,温差可达10℃以上,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需注意增减衣物。
  区域性差异
  华南地区“秋老虎”出现时间较晚,常推迟至9月-10月;长江流域多在8月底至9月中旬;北方地区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弱。
  出伏闷热≠“秋老虎”来袭
  判断“秋老虎”的两个条件:
  时间
  发生在处暑节气后(通常为8月23日前后);
  气温
  连续5天最高气温≥35℃。
  若仅出现短期高温(如1天~2天),或气温未达35℃,则属于副高影响下的普通闷热天气,而非“秋老虎”。
  出伏如何养生?
  
  可以多吃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等;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芹菜、萝卜等。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
  
  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喝一杯水。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
  
  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这是换季时的正常现象,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
  穿
出伏后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变大,要注意早晚防寒,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此外,不要在满身大汗后立即冲凉。
编辑:赵雪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