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工作站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热点科普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科学大观园

发现 | “永远的化学品”也能分解?科学家找到吃毒的细菌

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科普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14 15:14 来源: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永远的化学品”这个词,但你家的不粘锅、快餐盒、防水外套、化妆品甚至牙线,可能都曾与它有关。这类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因其独特的“防水防油”能力,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就被广泛应用在日常消费品和工业材料中。
  然而,这种化学上的坚不可摧也成了环境治理的梦魇。PFAS分子中的碳-氟键极其稳定,不易分解,因此它们一旦进入环境,几乎永远不会消失,被称为永远的化学品(forever chemicals)。几十年来,PFAS悄然渗入土壤、水体甚至人体血液——在一些污染严重地区,饮用水中PFAS的浓度已远超安全限值。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发现PFAS堪称“隐形健康刺客”,从基因表达到细胞功能,它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扰乱甲状腺平衡、损害肝脏解毒能力、削弱免疫防御、干扰神经传导,甚至穿透胎盘屏障危害胎儿发育。它们的危害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其致癌性和多器官毒性正在敲响全球公共卫生的警钟。
  那么,有没有办法消灭这种健康刺客?来自意大利的一项新研究或许为我们打开了突破口,科学家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发现了一类“嗜毒”细菌,它们不仅能在PFAS中生存,甚至能把这种有害物质当作“食物”。这意味着,某些微生物可能就是我们对抗PFAS的绿色战士。
意大利污染区发现以PFAS为食的“嗜毒”细菌
  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托大区,PFAS污染问题已持续多年。当地一家化工厂的污水排放导致地下水、土壤、农作物乃至饮用水中均检测出高浓度PFAS,污染范围波及维琴察和帕多瓦等省份。在一些采样点,水体中PFAS浓度甚至超过了1000纳克/升,是欧洲多国参考限值的数十倍。
  面对这一几乎无法自然降解的污染物,当地科学家并未止步于传统化学治理手段。来自意大利皮亚琴察天主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Piacenza)和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Padua)的联合研究团队,将目光转向了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他们从上述重污染区域的土壤中,分离出约20种能吃掉PFAS的细菌。
  这些细菌可不是简单地忍受PFAS的存在,它们实际上将PFAS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量来源,在没有其他营养物质的条件下生长繁殖。研究团队通过富集培养技术,在实验室中创造出一个只含PFAS的环境,然后筛选出能在这种极端条件下顽强生存的微生物。
  初步实验证实,这些细菌对PFAS具有显著的降解能力。在部分菌株中,降解效率甚至达到了30%以上——要知道,PFAS因碳-氟键稳定性极强,哪怕降解几个百分点都极其困难,因此,这一数字足以令人振奋。它们来自一些环境中常见但功能独特的属类,例如微球菌属(Micrococcus)、红杆菌属(Rhodanobacter)、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这些都在生物修复研究中有一定知名度。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菌株大多可以在实验室中稳定培养,而且通常对人类无害。这意味着它们不仅在生态上具有适应性,也具备了潜在的实际应用前景。
基因测序揭开细菌降解PFAS的秘密
  找到能吃PFAS的细菌只是第一步,科学家更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嗜毒细菌”的降解机制,研究团队结合了传统微生物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开细菌降解PFAS的秘密。
  首先,他们采用了经典的富集培养方法。研究者将污染土壤样本接种到只含PFAS、不含其他碳源的培养基中,唯有能以PFAS为“食”的细菌才能存活下来,这一方法成功筛选出20种候选菌株。
  接着,研究团队运用了一种叫作“宏条形码(metabarcoding)”的分子技术。它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DNA,迅速确定其中存在哪些微生物类群,并评估它们的功能潜力。这种基因图谱式扫描不仅验证了培养中筛选出的菌种,还揭示了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与相互关系。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还对这20株菌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与注释。这一步尤为关键,因为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定位具体的降解PFAS基因,也就是说,找到那些专门负责打破碳-氟键、将PFAS转化为无害小分子的关键酶和代谢通路。
  目前,科研团队已将这些信息与实验测得的降解效率进行比对,初步建立起了哪些菌株更有效、为何有效的联系图谱。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生物强化修复方案,以及合成生物学手段的基因转移提供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菌株不仅在实验室中易于培养,而且大多数对人类与动植物无明显毒性。这意味着,它们或许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真实环境中承担“清污战士”的角色。正如研究负责人Edoardo Puglisi教授所言,这些微生物可能开启PFAS治理的新纪元,甚至为其他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提供借鉴。
总结
  科学家在土壤中发现PFAS降解菌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永远化学品”并非永远无解的可能性。这些微生物并不神秘,它们原本就生活在自然界中,只是我们过去从未真正了解它们的潜力。通过实验室筛选和基因解码,我们得以窥见它们处理PFAS的机制,也为未来开发“绿色修复”方案打下基础。
  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解药。无论是细菌、化学方法,还是先进设备,都无法消除人类无节制使用PFAS带来的根本问题。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如果污染不止,修复永远追赶不上破坏。
编辑:赵雪婷
友情链接